
媒體看太鋼
首頁 媒體看太鋼
太原日報:創一流靠的是用心“智”造
來源: 太原日報 作者: 丁潔 時間: 2012-06-21
創新,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對一家有著近80年歷史的老廠,一家傳統的冶金企業來說,科技創新的作用舉足輕重。
近幾年,國內鋼鐵工業將步入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劇,行業低增速、低盈利時代已經來臨。生產鋼鐵利潤甚至比不上養豬,國內一些鋼鐵巨頭主動轉型養豬,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思考。太鋼,作為省內國有企業轉型發展的一面旗幟,通過不斷地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面對行業困局,太鋼憑借什么力量贏得未來發展先機?太鋼人的答案很明確:持續、高效地創新。
勇于創新的意識和善于創新的智慧
市場競爭的法則和田忌賽馬的道理一樣,揚長避短,才能顯現優勢。2011年,太鋼不銹鋼產量跨過300萬噸大關,連續五年全球第一,利潤增幅、噸鋼收入和噸鋼利潤水平均居行業前列。在與國內大型鋼鐵企業的競爭中,太鋼選擇了創新。
太鋼董事長李曉波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我們之所以取得驕人的業績,憑借的就是勇于創新的意識和善于創新的智慧。”目前,太鋼已形成以不銹鋼為核心的高效、節能、長壽產品集群,26個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35個品種替代了進口產品。
成績的取得與太鋼近年來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從最初的拿來主義到樹立自己的優勢品牌,太鋼走出了一條良性發展道路。
太鋼技術中心主任李建民坦言:“不銹鋼產量最大并不意味著最強,雖然我們在自主創新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歐洲和日本產品相比,我們還需要更大的魄力和更艱難的超越!”
如何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的貢獻率,繼續保持太鋼在不銹鋼、硅鋼和其它特殊鋼的領先地位,使太鋼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排頭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李建民介紹說,目前,太鋼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技術人員能力提升上,強調實施“六個轉變”,即產品開發由跟隨型向超前型轉變;由被動開發向主動開發轉變;從既有條件下開發向推動改造滿足條件型開發轉變;從重視產品開發向產品開發和制造技術開發并舉轉變;從以產品開發為主向產品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并進轉變;落實到思想轉變、行動轉變。
依靠科技創新,太鋼拉長了產業鏈,降低了生產成本;依靠差別化競爭,太鋼保持了市場領先地位,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在太鋼,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一種看得見的文化: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太鋼創新能力的迸發,得益于支持創新、人人創新的有利機制和氛圍。
近幾年,太鋼技術研發投入逐年遞增,技術研發經費占銷售總收入的5%,遠高于鋼鐵行業內的平均水平。多年來,太鋼堅持按貢獻參與分配,推動科技成果價值化,每年在預算中安排3000萬元用于科技獎勵。成立重點品種戰略經營單位,將產、銷、研、用相結合,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實行命題承包科技攻關,通過招標方式確定首席課題負責人,采用抵押承包方式開展攻關……一系列標準化和系統化的科學創新模式,得以讓全體技術人員量化目標,對標創新,全面提高工作質量。
去年12月,太鋼技術中心的李國平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成為我省企業員工中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人。李國平告訴記者:“在太鋼,除了重獎,還允許失敗。”
2011年,通過“產、銷、研、用”的緊密結合,以拓寬超純鐵素體不銹鋼、雙相耐熱不銹鋼、高牌號冷軋硅鋼和高強韌熱軋卷板等戰略品種市場應用領域為重點,太鋼產品更好地實現了研發效益最大化。去年,26個重點產品結算量達256.5萬噸,創效16.49億元,比上年增長25%。
太鋼既重視專業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動,也重視群眾性的創新活動。據統計,去年一年,共有來自31個部門和單位的202名崗位職工和509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金點子杯”合理化建議和先進操作法活動,共產生合理化建議651條、先進操作法60項。僅此一項,創造經濟效益4.2億元。
用心“智”造贏得發展先機
在太鋼技術中心,一份“太鋼重點產品產業鏈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計劃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表格里詳細列出了重點產品名稱、主要應用領域、技術方向、擬合作重點企業及申報科室。李建民介紹說,這是太鋼為用戶提供從材料技術到使用技術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模型,如果順利實施,太鋼在滿足用戶應用需求的同時,也提高重點戰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可實現材料供應方、加工方和最終用戶的三方共贏。
2011年,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年一度的評價結果發布,太鋼技術中心再次位列冶金行業第一,全國排名第二。今年,技術中心科技創新管理信息化系統將上線運行,科技創新效率將大大提高。
通過科技創新,太鋼“智”造的產品在國內十多個重要的行業領域擔當”領頭羊”,有的全面替代進口,有的占有率達到95%以上,鐵路行業用鋼、雙相鋼等20多個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十二五”期間,太鋼將堅持做強主業、多元發展、延伸發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李曉波多次表示,在做強鋼鐵主業上,始終要把優化品種結構作為關鍵點,讓太鋼產品占領全中國、全世界的高端市場;在多元發展上,要向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發展;在延伸發展上,要向鋼鐵的上下游發展,打造最有競爭力的鋼鐵產業鏈;在綠色發展上,要做名副其實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示范者。到2015年,太鋼營業收入將突破2000億元,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業集團。
勇于創新的意識和善于創新的智慧
市場競爭的法則和田忌賽馬的道理一樣,揚長避短,才能顯現優勢。2011年,太鋼不銹鋼產量跨過300萬噸大關,連續五年全球第一,利潤增幅、噸鋼收入和噸鋼利潤水平均居行業前列。在與國內大型鋼鐵企業的競爭中,太鋼選擇了創新。
太鋼董事長李曉波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我們之所以取得驕人的業績,憑借的就是勇于創新的意識和善于創新的智慧。”目前,太鋼已形成以不銹鋼為核心的高效、節能、長壽產品集群,26個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35個品種替代了進口產品。
成績的取得與太鋼近年來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從最初的拿來主義到樹立自己的優勢品牌,太鋼走出了一條良性發展道路。
太鋼技術中心主任李建民坦言:“不銹鋼產量最大并不意味著最強,雖然我們在自主創新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歐洲和日本產品相比,我們還需要更大的魄力和更艱難的超越!”
如何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的貢獻率,繼續保持太鋼在不銹鋼、硅鋼和其它特殊鋼的領先地位,使太鋼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排頭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李建民介紹說,目前,太鋼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技術人員能力提升上,強調實施“六個轉變”,即產品開發由跟隨型向超前型轉變;由被動開發向主動開發轉變;從既有條件下開發向推動改造滿足條件型開發轉變;從重視產品開發向產品開發和制造技術開發并舉轉變;從以產品開發為主向產品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并進轉變;落實到思想轉變、行動轉變。
依靠科技創新,太鋼拉長了產業鏈,降低了生產成本;依靠差別化競爭,太鋼保持了市場領先地位,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在太鋼,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一種看得見的文化: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太鋼創新能力的迸發,得益于支持創新、人人創新的有利機制和氛圍。
近幾年,太鋼技術研發投入逐年遞增,技術研發經費占銷售總收入的5%,遠高于鋼鐵行業內的平均水平。多年來,太鋼堅持按貢獻參與分配,推動科技成果價值化,每年在預算中安排3000萬元用于科技獎勵。成立重點品種戰略經營單位,將產、銷、研、用相結合,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實行命題承包科技攻關,通過招標方式確定首席課題負責人,采用抵押承包方式開展攻關……一系列標準化和系統化的科學創新模式,得以讓全體技術人員量化目標,對標創新,全面提高工作質量。
去年12月,太鋼技術中心的李國平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成為我省企業員工中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人。李國平告訴記者:“在太鋼,除了重獎,還允許失敗。”
2011年,通過“產、銷、研、用”的緊密結合,以拓寬超純鐵素體不銹鋼、雙相耐熱不銹鋼、高牌號冷軋硅鋼和高強韌熱軋卷板等戰略品種市場應用領域為重點,太鋼產品更好地實現了研發效益最大化。去年,26個重點產品結算量達256.5萬噸,創效16.49億元,比上年增長25%。
太鋼既重視專業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動,也重視群眾性的創新活動。據統計,去年一年,共有來自31個部門和單位的202名崗位職工和509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金點子杯”合理化建議和先進操作法活動,共產生合理化建議651條、先進操作法60項。僅此一項,創造經濟效益4.2億元。
用心“智”造贏得發展先機
在太鋼技術中心,一份“太鋼重點產品產業鏈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計劃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表格里詳細列出了重點產品名稱、主要應用領域、技術方向、擬合作重點企業及申報科室。李建民介紹說,這是太鋼為用戶提供從材料技術到使用技術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模型,如果順利實施,太鋼在滿足用戶應用需求的同時,也提高重點戰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可實現材料供應方、加工方和最終用戶的三方共贏。
2011年,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年一度的評價結果發布,太鋼技術中心再次位列冶金行業第一,全國排名第二。今年,技術中心科技創新管理信息化系統將上線運行,科技創新效率將大大提高。
通過科技創新,太鋼“智”造的產品在國內十多個重要的行業領域擔當”領頭羊”,有的全面替代進口,有的占有率達到95%以上,鐵路行業用鋼、雙相鋼等20多個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十二五”期間,太鋼將堅持做強主業、多元發展、延伸發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李曉波多次表示,在做強鋼鐵主業上,始終要把優化品種結構作為關鍵點,讓太鋼產品占領全中國、全世界的高端市場;在多元發展上,要向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發展;在延伸發展上,要向鋼鐵的上下游發展,打造最有競爭力的鋼鐵產業鏈;在綠色發展上,要做名副其實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示范者。到2015年,太鋼營業收入將突破2000億元,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業集團。

公司形象片